[1] 吴雪琴. 不同机械沙障的风沙流特征研究[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 [2] 李红悦, 哈斯额尔敦. 机械沙障固沙效应及生态效应的研究综述[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6(1): 63-67. [3] 高永. 沙柳沙障[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1. [4] 王睿, 周立华, 陈勇, 等. 库布齐沙漠机械防沙措施的防护效益[J]. 干旱区研究, 2017, 34(2): 330-336. [5] 韩阳瑞, 单炜, 许大为, 等. 干旱区3种典型灌木光合特性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J]. 西部林业科学, 2021, 50(1):64-70. [6] WANG R D, DONG X H, GAO Y, et al.Alternated desorption-absorption accelerated aging of Salix psammophila sand barrier[J]. Bioresource Thchnology, 2020, 15(3): 6696-6713. [7] 高永, 邱国玉, 丁国栋, 等. 沙柳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研究[J]. 中国沙漠, 2004, 24(3): 111-116. [8] 巴丁求忠. 沙柳的特性与干旱地区的造林技术[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 6(2): 231. [9] 李红丽, 万玲玲, 董智, 等. 沙柳沙障对沙丘土壤颗粒粒径及分形维数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2, 43(3): 540-545. [10] 周丹丹, 胡生荣, 韩敏, 等. 沙柳沙障内植被恢复影响因子探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08, 15(6): 115-118, 122. [11] 高菲, 高永, 高强, 等. 沙柳沙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7(2): 39-42. [12] 张志伟, 尹惠妍, 周尧治, 等. 不同设置年限沙障对沙漠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0, 35(5): 68-77. [13] 杨煜岑, 杨联安, 王晶, 等.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土壤养分空间预测:以陕西省蓝田县农耕区为例[J]. 土壤通报, 2017, 48(5): 1102-1113. [14] 杨霞. 沙柳沙障沙埋部障体降解过程及真菌群落作用机制[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15] 王瑞琨. 用电位法测定土壤pH值[J].山西化工, 2018, 38(3): 64-65, 76. [16]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3版.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17] JOBBAGY E E G, JACKSON R B.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its relation to climate and vegetation[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0, 10(2): 423-436. [18] 闫德仁. 内蒙古防沙治沙技术与模式简述[J]. 内蒙古林业, 2018, 1(10): 14-16. [19] 文海燕, 赵哈林 .退化沙质草地植被与土壤分布特征及相关分析[J]. 干旱区研究, 2004, 21(1): 76-80. [20] 靳虎甲, 王继和, 李毅, 等. 腾格里沙漠南缘沙漠化逆转过程中的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22(5): 119-124. [21] 曾荣. 沙障在流动沙丘造林中的作用机制及效益研究[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 371(11): 87-88. [22] 王文彪, 党晓宏, 张吉树, 等. 库布齐沙漠北缘几种机械沙障对沙丘土壤水分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11, 9(24): 182-185. [23] 屈建军, 凌裕泉, 俎瑞平, 等. 半隐蔽格状沙障的综合防护效益观测研究[J]. 中国沙漠, 2005, 25(3): 329-335. [24] 靳灵娜, 党晓宏, 高永, 等. 库布齐沙漠北缘机械沙障对地表土壤可蚀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 2021, 41(3): 50-55. [25] 朱秋莲, 邢肖毅, 张宏, 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生态学报, 2013, 33(15): 4674-4682. [26] 魏亚娟, 党晓宏, 汪季, 等.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 2021, 35(2):377-384. [27] 董正武, 玉米提·哈力克, 李生宇, 等.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南缘柽柳沙包的土壤化学计量特征[J]. 生态学报, 2020, 40(20): 7389-7400. [28] 赵琼, 曾德慧. 陆地生态系统磷素循环及其影响因素[J]. 植物生态学报, 2005, 29(1): 153-163. [29] 王逸敏, 刘康, 屈建军. 沙障对流沙地植被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 中国沙漠, 2019, 39(3): 56-65. [30] 周晓兵, 陶冶, 吴林, 等.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土地利用影响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J]. 生态学报, 2019, 39(3): 969-980. [31] 折红燕, 罗于洋, 张海龙, 等. 大青沟水曲柳、蒙古栎、大果榆苗木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及pH值关系的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 25(12): 183-1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