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秀华. 开展高寒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 助力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J]. 环境与发展, 2018, 30(7): 177-180.
|
[2] |
李兴隆, 王荚文. 高寒山区冻融侵蚀荒漠化形成及防治[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5(1): 80-83.
|
[3] |
USARI M A, SALAKO F K, TUNIZ C, et a1. Premis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alance equations of water losses in mountain forest soils[J]. International Agrophysics, 2013, 27(3): 257-264.
|
[4] |
马建刚, 刘艳琴. 我国竹类植物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综述[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1(S1): 350-354.
|
[5] |
黄俊昆. 福建水土保持型竹种选择[J]. 世界竹藤通讯, 2016, 14(2): 27-30.
|
[6] |
蔡纯, 武荣花, 范自川, 等. 我国竹子抗寒性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44(5): 13-17.
|
[7] |
陈羡德, 陈珺. 三种观赏竹抗旱能力比较分析[J]. 北方园艺,2015(3): 63-66.
|
[8] |
史军义, 周德群, 马丽莎, 等. 中国竹类物种的多样性[J]. 世界竹藤通讯, 2020, 18(4): 55-65.
|
[9] |
雷电. 湖南西毛里湖湖滨毛竹林水源涵养能力及其价值评估[J]. 世界竹藤通讯, 2020, 18(2): 29-32, 42.
|
[10] |
王晓静, 王涛, 池淼, 等. 中国观赏竹研究进展[J]. 竹子学报, 2019, 38(4): 3-9.
|
[11] |
阳斐, 辉朝茂. 云南竹类多样性及其评价研究现状[J]. 世界竹藤通讯, 2014, 12(1): 32-35.
|
[12] |
唐婷, 胡进耀, 杨远兵, 等. 北川3种箭竹属植物地上生物量结构和回归模型的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2015, 36(2): 32-37.
|
[13] |
易同培, 史军义, 马丽莎, 等. 滇东北竹类新报道[J]. 四川林业科技, 2007, 28(4): 1-3.
|
[14] |
马晓至, 毕华兴, 王珊珊, 等. 晋西黄土区典型林分枯落物层水文生态特性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20, 34(6): 77-83, 88.
|
[15] |
汪建芳, 王兵, 王忠禹, 等.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枯落物坡面分布及持水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18, 32(4): 139-144.
|
[16] |
李素丽, 徐佳文, 丁翊东, 等. 赣江中游水源涵养林乔木和蕨类植物凋落物持水和失水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21, 35(3):170-176.
|
[17] |
刘蔚漪. 闽北不同类型毛竹林水文生态功能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
|
[18] |
陈国靖. 宁南黄土丘陵区土壤理化性质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D]. 银川: 宁夏大学, 2018.
|
[19] |
除多, 普布次仁, 德吉央宗, 等. 西藏典型草地地上生物量季节变化特征[J]. 草业科学, 2013, 30(7): 1071-1081.
|
[20] |
王启基, 王文颖, 邓自发. 青海海北地区高山嵩草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动态及能量分配[J]. 植物生态学报, 1998, 22(3):31-34, 36-39.
|
[21] |
梁倍, 邸利, 赵传燕, 等.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典型灌丛地上生物量沿海拔梯度变化规律的研究[J]. 草地学报, 2013, 21(4):664-669.
|
[22] |
聂秀青, 杨路存, 李长斌, 等. 三江源地区高寒灌丛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6, 22(4): 538-545.
|
[23] |
金铭, 李毅, 王顺利, 等. 祁连山高山灌丛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J]. 干旱区地理, 2012, 35(6): 952-959.
|
[24] |
吴福忠. 川西亚高山箭竹生长和生物量与密度的关系[D]. 成都: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5.
|
[25] |
黄慧敏, 董蓉, 钱凤, 等. 紫耳箭竹克隆形态可塑性对典型冠层结构及光环境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18, 38(19): 6835-6845.
|
[26] |
刘庆, 钟章成. 斑苦竹无性系生长与水分供应及其适应对策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1996, 20(3): 245-254.
|
[27] |
ANG W, FRANKLIN S B, REN Y, et al.Growth of bamboo Fargesia qinlingensis and regeneration of trees in a mixed hardwood-conifer forest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6, 234(1-3): 107-115.
|
[28] |
POLUNIN N V.The decomposition of emergent macrophytes in fresh water[J]. Advances in Ecological Research. 1984, 14(8): 115-166.
|
[29] |
林松, 张崑, 蒋仲龙, 等. 永嘉县四海山林场森林枯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2021(2): 52-55, 69.
|
[30] |
刘忠玲, 刘建明, 吕跃东. 倭肯河上游两种林型枯落物和土壤持水特性[J]. 水土保持研究, 2021, 28(2): 235-241.
|
[31] |
杨晓霞, 赵锦梅, 张雪, 等. 祁连山东段山地典型灌丛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研究[J/OL]. 干旱区地理: 1-13[2021-11-14]. http: //kns. cnki. net/kcms/detail/65.1103. X. 20211102. 1525. 004. html.
|
[32] |
赵锦梅, 徐长林, 马亚萍, 等. 祁连山东段高寒灌丛地被物与土壤的水文特征[J]. 林业科学, 2014, 50(10): 146-151.
|
[33] |
杨益帆, 胡宗达, 李亚非, 等. 川西亚高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被物与土壤持水性能[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0, 26(4): 951-960.
|
[34] |
何淑勤. 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生态功能研究[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19.
|
[35] |
张荣, 董洪君, 周润惠, 等. 四川夹金山灌丛群落根系特征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11): 3558-3566.
|
[36] |
张缓, 穆兴民, 高鹏, 等. 黄土高原不同立地条件下枯落物蓄积量及持水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2021, 28(3): 45-52.
|
[37] |
陈晓云, 邓智文, 黄丽婷, 等. 沿海沙地米筛竹林的水文效应[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9, 39(6) : 568-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