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荆常亮, 周金辉, 张成省, 等. 野生大豆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因子的研究进展[J]. 大豆科学, 2019, 38(4): 644-649.
|
[2] |
姚林. 中美贸易摩擦下的中国大豆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国油脂, 2020, 45(2): 10-14.
|
[3] |
任永福, 陈国鹏, 蒲甜, 等. 玉米-大豆带状种植中套作高光效玉米窄行穂位叶光合特性对弱光胁迫的响应[J]. 作物学报, 2019, 45(5): 728-739.
|
[4] |
雍太文, 杨文钰, 任万军, 等. 发展套作大豆促进四川大豆产业发展[J]. 作物杂志, 2007(6): 5-8.
|
[5] |
罗华, 王杰, 宋勇, 等. 玉米-大豆间套作模式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 作物研究, 2020, 34(5): 502-506.
|
[6] |
于晓波, 苏本营, 龚万灼, 等.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大豆根瘤性状和固氮能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9): 1743-1753.
|
[7] |
吴雨珊, 龚万灼, 刘鑫, 等. 苗期解除弱光胁迫后大豆恢复能力的生理评价[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6, 38(6): 804-810.
|
[8] |
刘冰, 白子裕, 徐晨, 等. 大豆冠层不同部位叶片氮含量及氮素光合效率的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20, 18(12): 4060-4066.
|
[9] |
孙祖东, 张志鹏, 蔡昭艳, 等. 大豆耐荫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与中国南方大豆资源耐荫性变异[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5): 792-801.
|
[10] |
张跃进, 王永锋, 刘健, 等. 不同生育期大豆去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J]. 大豆通报, 2003(5): 12-13.
|
[11] |
王玲玲, 杜吉到, 郑殿峰, 等. 大豆源库流关系的研究进展[J]. 大豆科学, 2009, 28(1): 167-171.
|
[12] |
KASAI M.Regulation of leaf photosynthetic rate correlating with leaf carbohydrate status and activation state of Rubisco under a variety of photosynthetic source/sink balances[J]. Physiologia Plantarum, 2008, 134(1): 216-226.
|
[13] |
刘婷, 刘卫国, 任梦露, 等. 遮荫程度对不同耐荫性大豆品种光合及抗倒程度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8):1466-1475.
|
[14] |
郝天雪. 大豆根瘤菌的侵染根瘤形成过程的研究[D].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17.
|
[15] |
张含彬, 任万军, 杨文钰. 氮肥处理下套作大豆根系建成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7(2): 46-49.
|
[16] |
刘莹, 张孟臣, 杨春燕. 夏大豆籽粒成熟期根叶衰老特性的研究[J]. 大豆科学, 2010, 29(2): 244-246.
|
[17] |
张晓娜, 陈平, 庞婷, 等. 玉米/豆科间作种植模式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7, 35(4):484-490.
|
[18] |
张玉霞, 朱爱民, 郭园, 等. 追施氮肥对灌浆期沙地饲用燕麦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1): 124-130.
|
[19] |
范元芳, 杨峰, 何知舟, 等. 套作大豆形态、光合特征对玉米荫蔽及光照恢复的响应[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 24(5):608-617.
|
[20] |
刘晓冰, HERBERT S J, 金剑, 等. 增加光照及其与改变源库互作对大豆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06, 25(1):6-10.
|
[21] |
孙明明, 王萍, 吕世翔, 等. 大豆间套作种植技术研究进展[J]. 大豆科学, 2017, 36(5): 818-823.
|
[22] |
刘文钰, 雍太文, 刘小明, 等. 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大豆根瘤固氮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大豆科学,2014, 33(5): 705-712.
|
[23] |
罗凯, 谢琛, 汪锦, 等. 外源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套作大豆碳氮代谢和花荚脱落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1, 47(4):752-760.
|
[24] |
王玲玲, 杜吉到, 郑殿峰, 等. 大豆源库流关系的研究进展[J]. 大豆科学, 2009, 28(1): 167-171.
|
[25] |
梁建秋, 曾宪堂, 张明荣, 等. 四川主要大豆品种生育期组划分的研究[J]. 大豆科学, 2014, 33(1): 13-16, 22.
|
[26] |
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玉米登海605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J]. 浙江农业科学, 2013(12): 1709.
|
[27] |
姜浩, 陈鹏, SHEHAKK, 等. 碳同位素表征干旱条件下大豆水氮利用效率[J]. 大豆科学, 2018, 37(6): 906-914.
|
[28] |
杨文英, 杜青, 杨航, 等. 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下不同品种与根系分隔对大豆根瘤固氮及氮素吸收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6, 34(1): 1-5.
|
[29] |
FUJIKAKE H, YAMAZAKI K, OHTAKE N, et al.Quick and reversible inhibition of soybean root nodule growth by nitrate involves a decrease in sucrose supply to nodule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03, 54(386): 1379-1388.
|
[30] |
韩善华, 张红. 豌豆根瘤侵染细胞发育中造粉体的研究[J]. 作物学报, 2003, 29(3): 432-435.
|
[31] |
王桂花. 大豆/玉米间作中双接种AM真菌和根瘤菌对氮、碳分配的影响[D].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 2016.
|
[32] |
庞婷. 不同玉豆间距与结瘤品种对套作大豆根瘤固氮及产量的影响研究[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18.
|
[33] |
程波, 王健, 石红标, 等. 草甘膦和根瘤菌对紫花苜蓿品质及固氮能力的影响[J]. 中国草地学报, 2021, 43(2): 47-53.
|
[34] |
牛心爱, 纪永民, 陈若礼, 等. 花后剪叶对夏大豆单株生产性能的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5): 53-55.
|
[35] |
SRINIVASAN V, KUMAR P, LONG STEPHEN P.Decreasing, not increasing, leaf area will raise crop yields under global atmospheric change[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7, 23(4): 1626-1635.
|
[36] |
傅金民, 张康灵, 苏芳, 等. 大豆产量形成期光合速率和库源调节效应[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1998(1): 54-59.
|
[37] |
吕书财, 徐瑶, 陈国兴, 等. 大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18): 68-72.
|
[38] |
孙孟园. 野生大豆对荫蔽环境的光合生理响应及遗传筛选[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19.
|
[39] |
王四清, 高聚林, 刘克礼, 等. 大豆源、库关系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5,20(S1): 1-4.
|
[40] |
赵洪梅, 郑洪兵. 改变源库关系对大豆产量生理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09, 28(4): 736-7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