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禇光,陈松,徐春梅,等. 我国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中国稻米,2019,25(5):5-7.
|
[2] |
周开达,马玉清,刘太清,等. 杂交水稻亚种间重穗型组合选育: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与实践[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5,13(4):403-407.
|
[3] |
马均,陶诗顺. 杂交水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的增产作用及机理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5,13(4):525-532.
|
[4] |
赵艺,秦宁生,卢杰,等. 四川盆地水稻产量构成要素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015,28(6):2343-2347.
|
[5] |
张玉芳,刘琰琰,赵艺,等. 四川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对不同生育期气候因子的响应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016,29(6):1459-1464.
|
[6] |
朱德峰,张玉屏,陈惠哲,等. 中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实践[J].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404-3414.
|
[7] |
朱永川,熊洪,徐富贤,等. 中国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5):10-17.
|
[8] |
马均. 不同穗重型水稻的形态、理生化特性及产量潜力的研究[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2.
|
[9] |
吕建群,曾宪平,陈林. 近10 年四川省中籼迟熟杂交水稻产量分析与发展目标[J]. 中国稻米,2008,14(1):21-23.
|
[10] |
况浩池,曾正明,罗俊涛,等. 四川省新育成中籼迟熟杂交稻经济性状及产量分析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10,23(4):1009-1012.
|
[11] |
曾宪平,何芳,吕建群,等. 四川省2001—2010 年审定的杂交水稻中籼迟熟品种的农艺性状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4):91-95.
|
[12] |
罗锡文,王在满,曾山,等. 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研究进展[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40(5):1-13.
|
[1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NY/T 1300-2007 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范水稻[S/OL].[2020-5-15]. http://www.gov.cn/fuwu/bzxxcx/bzh.htm.
|
[14] |
刘琦,周伟,任万军. 1986—2015 年四川省杂交籼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适应机插栽培的演进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8,36(1):7-14.
|
[15] |
何芳,付洪. 四川2011—2015年审定的水稻品种的特点分析[J]. 杂交水稻,2017,32(6):1-4.
|
[16] |
鄂志国,程本义,孙红伟,等. 近40 年我国水稻育成品种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2019,33(6):523-531.
|
[17] |
王佳婧,何芳,王勇,等. 2012—2016年四川省水稻区试中籼晚熟组参试组合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2018,49(11):2177-2185.
|
[18] |
胡运高,魏灵,宋德明,等. 重穗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冈优725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研究[J].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5(3):5-9,18.
|
[19] |
姜心禄,吴茂力,池忠志,等.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J]. 西南农业学报,2012,25(3):792-797.
|
[20] |
杨扬,况浩池,曾正明,等. 十二五四川省审定高产型中籼迟熟杂交稻经济性状及产量分析[J]. 中国稻米,2017,23(5):38-41.
|
[21] |
王春雨. 不同种植方式下氮素水平对杂交籼稻根系形态及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D]. 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8.
|
[22] |
孙加威,李娜,王春雨,等. 栽插方式和施钾量对杂交籼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J]. 核农学报,2017,31(12):2408-2417.
|
[23] |
刘琦,胡剑锋,周伟,等. 四川盆地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机插栽培的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特性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2019,33(1):35-46.
|
[24] |
于林惠,李刚华,徐晶晶,等. 基于高产示范方的机插水稻群体特征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2012,26(4):451-456.
|
[25] |
郭长春,何艳,孙永健,等. 直播杂交籼稻品种不同产量水平与产量形成特征及其差异性比较[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7,35(4):476-4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