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生贤.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2, 28(6): 605-608. [2] 张恂, 钟冬生.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构建的研究述评[J]. 生产力研究,2016(11): 157-160. [3] 陈盼, 施晓清. 基于文献网络分析的生态文明研究评述[J]. 生态学报,2019, 39(10): 3787-3795. [4] XIAO L, ZHAO R.China's new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Science,2017, 358(6366): 1008-1009. [5] 周宏春, 宋智慧, 刘云飞, 张晓磊.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评析、比较与改进[J]. 生态经济,2019, 35(8): 213-222. [6] 易杏花, 成金华, 陈军.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 统计与决策,2013 (18): 32-36. [7] 符蓉, 张丽君. 我国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综述[J]. 国土资源情报,2014 (10): 2-8. [8] 李昌凤. 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的路径研究[J]. 学习论坛,2020 (3): 89-96. [9] 王娟. 八成以上公众满意四川生态文明建设成效[J]. 四川情,2018 (5): 21-23. [10] 廖冰, 张智光. 生态文明指标优化和权重计量的实证研究:基于PSIR与SEM相结合方法[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4): 779-791. [11] 刘伟涛, 顾鸿, 李春洪. 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评估方法. 计算机工程,2011, 37(S1): 189-191;204. [12]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的通知[R/OL].(2007-12-26)[2020-08-16]. http://www.mee.gov.cn/gkml/zj/wj/200910/t20091022_172492.htm [13] 四川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 四川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2014. [14]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四川省环境统计公报(2010-2014年).[EB/OL].[2020-6-28] http://sthjt.sc.gov.cn/sthjt/c104112/list_level2.shtml [15] 胡雷芳. 五种常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及其比较[J]. 浙江统计,2007 (4): 11-13. [16] 严耕, 林震, 吴明红.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与评价[J]. 中国行政管理,2013(10): 7-12. [17] 吴明红.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发展态势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2. [18] 邓雪, 李家铭, 曾浩健, 等. 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 42(7): 93-100. [19] 程开明. 结构方程模型的特点及应用. 统计与决策,2006(10): 22-25. [20] 赵倩倩. 深度解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专访四川省发改委副主任邓长金. 四川省情,2019(11): 12-16. [21] 金小琴. 新常态下四川山区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 当代县域经济,2016(11): 34-36. [22] 毛显强, 钟瑜, 张胜. 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4): 40-43. [23] 刘伯恩.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内涵、分类与制度框架[J]. 环境保护,2020, 48(13): 49-52. [24] 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课题组. 以差异化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十三五期间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和政策建议[J]. 当代县域经济,2015(8): 1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