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向阳. 林木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4(3): 1-22. [2] 毕影东, 杨传平. 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 世界林业研究, 2007, 20(6): 23-28. [3] 祝列克. 新世纪中国林木遗传育种发展战略[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1, 25(1): 3-8. [4] 申婷婷, 姜静, 刘桂丰, 等. 白桦BpCesA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J]. 植物研究, 2016, 36(6): 909-916. [5] 施季森. 迎接21世纪现代林木生物技术育种的挑战[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 24(1): 4-9. [6] 李悦, 瞿超, 续九如, 等. 中国大陆林木遗传育种学科1949-2003年的研究历程[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 27(1): 79-87. [7] 吴鹏飞, 马祥庆, 蒋建, 等. 闽西不同杉木无性系子代测定林幼林生长的比较[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8(4): 371-375. [8] 张志才. 杉木第2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测定与选择[J]. 福建林业科技, 2012, 39(2): 9-12, 18. [9] 郑仁华. 杉木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对策[J]. 世界林业研究,2005, 18(3): 63-65. [10] 施季森. 福建省杉木遗传改良现状与发展技术对策[J]. 福建林业科技, 1994, 21(3): 28-31. [11] 郑仁华, 施季森, 苏顺德, 等. 杉木第3代种子园营建技术及应用[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8, 38(4): 406-413. [12] 孙鹏, 林夕华. 四川省杉木良种材料应用与推广策略[J]. 四川林业科技, 1998, 19(2): 51-56. [13] 胡庭兴, 李贤伟, 杨祯禄. 四川盆地丘陵及盆周低山区杉木实生林生长特点及提高产量的途径[J]. 四川林勘设计, 1998, 17(3): 44-49. [14] 闫小红, 尹建华, 段世华, 等. 四种水稻品种的光合光响应曲线及其模型拟合[J]. 生态学杂志, 2013, 32(3): 604-610. [15] 陈良华, 曹艺, 杨万勤, 等. 三种园林植物对夜间光照的响应与适应特征[J]. 生态学报, 2017, 37(2): 549-556. [16] 陈飞宇, 罗天祥, 张林, 等. 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叶建成消耗的比较[J]. 生态学报, 2006, 26(8): 2485-2493. [17] 陈良华, 徐睿, 张健, 等. 螯合剂对香樟生理特征和镉积累效率的影响[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8(1): 150-161. [18] 金辉亮, 苏世平, 李毅. 基于光合参数及渗透调节物质不同家系红砂抗旱性的选择[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 31(7): 156-161. [19] 李茂, 任正标, 郑鸣鸣, 等. 指数施肥对杉木优良无性系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0, 26(2): 1-13. [20] 叶子飘. 光合作用对光和CO2响应模型的研究进展[J].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6): 727-740. [21] 李义博, 宋贺, 周莉, 等. C4植物玉米的光合-光响应曲线模拟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41(12): 1289-1300. [22] 俞新妥, 傅瑞树. 不同种源杉木光合性状的比较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89, 9(3): 223-237. [23] 周丽, 陈诗, 徐杨, 等. 云南松不同种源苗木光合特性比较[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5, 35(5): 8-13. [24] 彭华贵, 李兆佳, 周志平, 等. 4个杉木品系在广东省天井山林场的生长比较[J].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7, 33(4): 25-28. [25] TRIEU NB.越南杉木优良种源早期选择与中国杉木种源的比较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6. [26] 吴明钦, 孙玉军, 郭孝玉, 等. 长白落叶松树冠体积和表面积模型[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 42(5): 1-5. [27] 肖春旺, 刘玉成. 不同光环境的四川大头茶幼苗的生态适应[J]. 生态学报, 1999, 19(3): 134-138. [28] ABER J, MCDOWELL W, NADELHOFFER K, et al. Nitrogen saturation in temperate forest ecosystems hypotheses revisited[J]. Bioscience, 1998, 48(11): 921-934. [29] CHEN L, DONG T, DUAN B.Sex-specific carbon and nitrogen partitioning under N deposition in Populus cathayana[J]. Trees, 2014, 28(3): 793-806. [30] 刘奇华, 周学标, 杨连群, 等. 生育前期遮光对水稻灌浆期剑叶生理特性及籽粒生长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9): 2135-2141. [31] 王凯, 朱教君, 于立忠, 等. 遮阴对黄波罗幼苗的光合特性及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5): 1003-1012. [32] 李延菊, 李宪利, 张序, 等. 3个扁桃品种的光合特性[J]. 林业科学, 2006, 42(11): 23-28. [33] 王忠. 植物生理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107-109. [34] SCHREEG L A, SANTIAGO L S, WRIGHT S J, et al.Stem,root,and older leaf N:P ratios are more responsive indicators of soil nutrient availability than new foliage[J]. Ecology, 2014,95(8): 2062-2068. [35] ZHANG J, ZHAO N, LIU C, et al.C:N:P stoichiometry in China's forests:From organs to ecosystems[J]. Functional Ecology, 2018,32(1): 50-60. [36] HAN W, FANG J, GUO D, et al.Lea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across 753 terrestrial plant species in China[J]. The New Phytologist, 2005, 168(2): 377-385. [37] GUSEWELL S, KOERSELMAN W.Variation i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of wetland plants[J]. Perspectives in Plant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2002, 5(1): 37-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