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垟, 肖千文, 黄丽媛, 等. 核桃单株经济性状的主成分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9(2): 185-190. [2] 梁玉璞. 林芝核桃种质资源概况[J]. 西藏农业科技, 1981(1):42-45. [3] 郭传友, 黄坚钦, 方炎明. 山核桃研究综述及展望[J]. 经济林研究, 2004, 22(1): 61-63. [4] 周米生, 肖正东, 季琳琳, 等. 长山核桃优株坚果性状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J]. 安徽林业科技, 2016, 42(3): 9-12. [5] 胡青, 肖良俊, 杨嫱, 等. 我国漾濞泡核桃研究进展[J]. 西部林业科学, 2019, 48(3): 141-147. [6] 魏常燕, 张雪梅, 齐国辉, 等. 不同时期拉枝刻芽对‘绿岭’核桃萌芽成枝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13, 49(6): 167-171. [7] 陈勤, 李磊珂, 吴耀. 核桃仁的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J].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9(1): 86-89. [8] 孟阿会. 核桃油成分及抗氧化性质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2. [9] 耿鹏飞, 彭吟雪, 胡传荣, 等. 八大核桃产地的核桃理化性质及油脂特性对比研究[J]. 中国油脂, 2018, 43(9): 116-120. [10] 郝艳宾, 王克建, 王淑兰, 等. 几种早实核桃坚果中蛋白质、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J]. 食品科学, 2002, 23(10): 123-125. [11] 张锐. 新疆核桃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0. [12] 王红霞, 张志华, 玄立春. 我国核桃种质资源及育种研究进展[J]. 河北林果研究, 2007, 22(4): 387-392. [13] 樊勇. 四川(马边)乡土核桃优良无性系初步选育[D]. 成都:四川农业大学, 2015. [14] 黄晓露, 赵志珩, 李开祥, 等. 广西优良核桃单株果异及综合评价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32(3): 489-494. [15] 朱逸涛. 适应成都平原栽培的核桃无性系评价和筛选[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16. [16] 史元敏. 四川盆地西南缘山地核桃产业良种化发展现状及对策:以宁南县为例[J]. 四川林业科技, 2019, 40(4): 61-65. [17] 张永强, 朱惠英, 冯强, 等. 核桃黑斑病病原研究与防治试验初报[J]. 甘肃林业科技, 2004, 29(2): 41-42. [18] 王勇, 李鲲鹏, 郭永亮. 核桃炭疽病的发生及防治[J]. 河北果树,2005(5): 46-47. [19] 王中奎, 王超, 关法春. 不同产地核桃坚果的综合性状评价[J]. 食品科学, 2013, 34(15): 100-103. [20] 颜惠琴, 牛万红, 韩惠丽. 基于主成分分析构建指标权重的客观赋权法[J].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1(6):519-523. [21] 张荣超, 辛杰, 郭庆梅.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栝楼优良品系筛选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6, 34(1): 91-96. [22] WESTERHUIS J A, KOURTI T, MACGREGOR J F.Analysis of multiblock and hierarchical PCA and PLS models[J]. Journal of Chemometrics, 1998, 12(5): 301-321. [23] 杨俊霞, 郭宝林, 张卫红, 等. 核桃主要经济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优良品种选择的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24(4): 39-42. [24] 甄知娅, 刘华, 李丕军, 等. 西南地区优良核桃资源及果实特性评价[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8, 46(10): 24-28. [25] FIORELLA S, ELISABETTA M.Sensory evaluation of walnut fruit[J].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 1997, 8(1): 35-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