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裴东, 鲁新政. 中国核桃种质资源[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 19-21. [2] 贾树海, 李明, 邢兆凯, 等. 不同农林复合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4, 45(3): 648-652. [3] 程鹏, 曹福亮, 汪贵斌, 等. 农林复合经营的研究进展[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4(3): 151-156. [4] 唐夫凯, 齐丹卉, 卢琦, 等. 中国西北地区农林复合经营的保护与发展[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9): 1429-1439. [5] 刘兴宇, 曾德慧. 农林复合系统种间关系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07, 26(9): 1464-1470. [6] HONG Y, HEERINK N, JIN S, et al.Intercropping and agroforestry in China-Current state and trends[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17, 244: 52-61. [7] 汪贵斌, 曹福亮, 程鹏, 等. 不同银杏复合经营模式土壤酶活性及综合评价[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4(4): 1-6. [8] 汪贵斌, 曹福亮, 程鹏, 等. 不同银杏复合经营模式土壤肥力综合评价[J]. 林业科学, 2010, 46(8): 1-7. [9] 李晨晨, 周再知, 梁坤南, 等. 不同林药复合经营模式对杉木生态公益林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8, 35(1): 51-59. [10] 赵昌平, 王景燕, 龚伟, 等. 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农林复合模式的改土效果[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15): 2999-3009. [11] 中国林业标准汇编(营造林卷)[M]中国林业标准汇编(营造林卷)[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8: 67-102. [12] 关松荫. 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 274-329. [13] 许光辉, 郑洪元. 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 102-110. [14] 王景燕, 龚伟, 吕向楠. 柑橘园养鸡对土壤肥力和果实品质的影响[J]. 果树学报, 2016, 33(9): 1065-1075. [15] 唐海龙, 龚伟, 王景燕, 等. 川东丘陵区青花椒种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10): 1597-1606. [16] 刘伟玮, 刘某承, 李文华, 等. 辽东山区林参复合经营土壤质量评价[J]. 生态学报, 2017, 37(8): 2631-2641. [17] 李卓, 吴普特, 冯浩, 等. 容重对土壤水分蓄持能力影响模拟试验研究[J]. 土壤学报, 2010, 47(4): 611-620. [18] 唐柄哲, 何丙辉, 闫建梅. 川中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5): 1445-1452. [19] 陈春峰, 吴骏恩, 刘佳庆, 等. 西双版纳地区胶农(林)复合系统对土壤团聚体的改良作用[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8(2): 326-334. [20] 拜得珍, 纪中华, 杨艳鲜, 等. 3种复合种植模式对退化红壤质量恢复的初探[J].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1): 160-163. [21] 李天阳, 何丙辉, 田家乐, 等. 重庆市山地血橙园不同种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关联分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11): 1395-1402. [22] 王来, 高鹏翔, 刘滨, 等. 农田向农林复合系统转变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28(1): 96-104. [23] MONORE P H M, GAMA-RODRIGUES A C, MARQUES J R B. Soil carbon stocks and origin under different cacao agroforestry systems in Southern Bahia, Brazil[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16, 221(9): 99-108. [24] 王会利, 曹继钊, 孙孝林, 等. 桉树-牧草复合经营模式下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J]. 土壤通报, 2016, 47(6): 1468-1474. [25] 夏青, 何丙辉, 谢洲, 等. 紫色土农林复合经营土壤理化性状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20(2): 86-89. [26] 杨丁丁, 罗承德, 宫渊波, 等. 退耕还林区林草复合模式土壤养分动态[J]. 林业科学, 2007, 43(1): 101-105. [27] 李尚玮, 杨文权, 赵冉, 等. 果树行间生草对苹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J]. 草地学报, 2016, 24(4): 895-900. [28] 赵斯, 赵雨森, 王林, 等. 东北黑土区农林复合土壤效应[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8(5): 68-70. [29] 胡举伟, 朱文旭, 张会慧, 等. 桑树/大豆间作对植物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5): 1423-1427. [30] 郑海金, 杨洁, 王凌云, 等. 农林复合系统对侵蚀红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类群特性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5, 46(4): 889-894. [31] 高宛莉, 刘恩科, 李来福, 等. 玉米栽培模式与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4, 19(2): 108-117. [32] 张亮亮, 罗明, 韩剑, 等. 南疆枣树-棉花间作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代谢熵的影响[J]. 棉花学报, 2016, 28(5): 493-503. [33] 曹慧, 孙辉, 杨浩, 等. 土壤酶活性及其对土壤质量的指示研究进展[J]. 应用于环境生物学报, 2003, 9(1): 105-109. [34] 刘畅, 邢兆凯, 刘红民, 等. 辽西低山丘陵区不同农林复合模式土壤质量评价[J]. 土壤通报, 2014, 45(5): 1049-1053. [35] 章铁, 刘秀清, 孙晓莉. 栗茶间作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4): 265-268. [36] MA Y H, FU S L, ZHANG X P, et al.Intercropping improves soil nutrient availability, soil enzyme activity and tea quantity and quality[J]. Applied Soil Ecology, 2017, 119: 171-178. [37] 寇建村, 杨文权, 韩明玉, 等. 行间种植豆科牧草对苹果园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草地学报, 2013, 21(4): 676-682. [38] 王钰莹, 孙娇, 刘政鸿, 等. 陕南秦巴山区厚朴群落土壤肥力评价[J]. 生态学报, 2016, 36(16): 5133-5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