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ROMENT J, DOMEN G, Modifications in Viewer Appreciation of Highway Landscape Follow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 in Quebec,Canada[J]. Environment Concerns in Rights-of-Way Management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2008:149-159. [2] YE F, HE C, WANG S M, et al.Landscape design of mountain highway tunnel portals in China[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12, 29(3): 52-68. [3] 温瑀, 穆立蔷. 横头山干线公路的建设对沿线土壤养分和植被的干扰[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 28(4): 26-31. [4] 田国行, 田耀武, 路玲, 等. 生态防护工程对高速公路边坡土壤保持效率的影响[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9(3):259-264. [5] CAO W, BEHZAD A O, LEI K F, et al.Studying early stage slope protection effects of vegetation communities for Xinnan highway in China[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8(110): 87-98. [6] 贺环宇, 李鹏飞, 胡永歌, 等. 高速公路不同坡向边坡草本植物根系特征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30(4): 915-922. [7] 吕若冰, 王军柱, 郝嘉平, 等. 信南高速公路边坡景观评价方法与群落选择[J]. 公路交通科技, 2017, 34(7): 145-152. [8] 曹娓, 吕若冰, 贺环宇, 等. 扶沟-项城段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群落恢复状态评价[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6, 50(6): 799-804. [9] 胡永歌, 田国行, 王军柱, 等. 豫南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的群落分类及空间分布[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7, 37(6): 83-90. [10] 赵方莹, 程小琴, 魏东, 等. 延庆县山区公路沿线主要乡土植物种间关系[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 8(5): 67-71. [11] 刘文竹, 周健, 蔡静如, 等. 华南裸露边坡修复植物生态位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17, 37(2): 215-221. [12] 李德志, 石强, 臧润国, 等. 物种或种群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的计测模型[J]. 林业科学, 2006, 42(7): 95-103. [13] 王鑫, 胡玉昆, 热合木都拉·阿迪拉, 等. 土壤盐分对高寒草甸主要植物生态位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7):1448-1454. [14] 张明霞, 王得祥, 康冰, 等. 秦岭华山松天然次生林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J]. 林业科学, 2015, 51(1): 12-21. [15] 陈文思, 朱清科, 卢纪元, 等. 陕北黄土区自然恢复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研究[J]. 植物研究, 2016, 36(4): 520-526. [16] 张璐, 苏志尧, 陈北光, 等. 广东石坑崆森林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宽度沿海拔梯度的变化[J].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5):598-603. [17] 高浩杰, 袁佳, 高平仕. 舟山群岛次生林优势种群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7, 25(1): 73-80. [18] 农友, 郑路, 贾宏炎, 等. 广西大青山南亚热带森林植物群落的种间联结性[J]. 广西植物, 2016, 36(7): 848-858. [19] 王冠琪, 张克斌, 程中秋, 等. 宁夏盐池荒漠草原植物的生态位研究[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2, 47(4): 90-95. [20] 张东梅, 赵文智, 罗维成. 荒漠草原带盐碱地优势植物生态位与种间联结[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5): 1307-1315. [21] 贺强, 崔保山, 赵欣胜, 等. 水、盐梯度下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种的生态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5): 969-975. [22] 王昱, 毕润成, 茹文明. 山西浊漳河北源湿地草本植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与种间关系[J]. 草业科学, 2018, 35(2): 276-285. [23] 金雷, 张国育. 河南高速公路绿化管养指南[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10-12. [24] 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 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8: 62-136. [25] 王育松, 上官铁梁. 关于重要值计算方法的若干问题[J].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3(2): 312-316. [26] LEVY O, DAYAN T, KRONFELD-SCHOR N, et al.Biophys-ical modeling of the temporal niche:from first principles to the evolution of activity patterns[J]. American Naturalist, 2012, 179(6): 794-804. [27] SCHLUTER D A.Variance test for detecting species associations with some example applications[J]. Ecology, 1984(65): 998-1005. [28] 覃林. 统计生态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 91-93. [29] 徐春燕, 俞秋佳, 徐凤洁, 等. 淀山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9): 2550-2558. [30] 毛空, 张殷波, 张峰. 关帝山森林植被优势种群生态位[J]. 生态学杂志, 2013, 32(11): 2920-2925. [31] 李军玲, 张金屯. 太行山中段植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研究[J].植物研究, 2006, 26(2): 156-162. [32] 胡乔木, 杨舒茜, 李韦, 等. 土壤养分梯度下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的生态位[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45(1): 75-79. [33] 赵发珠. 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林地土壤养分及林下生态位研究[D]. 陕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34] 谭一波, 詹潮安, 杨海东, 等. 广东南澳岛华润楠群落主要树种种间联结性[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 32(11): 92-99. [35] 杜宁, 郭卫华, 吴大千, 等. 昆嵛山典型林下灌草层植物种间关系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7, 42(3): 71-77. [36] 娄彦景, 赵魁义. 三江平原毛苔草群落近30年演替过程中的种间联结性分析[J]. 生态学杂志, 2008, 27(4): 509-513. [37] 李兰兰, 许诺, 莫训强, 等. 七里海湿地植物种间关系的数量分析[J]. 水土保持通报, 2014, 34(4): 70-75. [38] 徐满厚, 刘敏, 翟大彤, 等. 植物种间联结研究内容与方法评述[J]. 生态学报, 2016, 36(24): 8224-8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