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庄巧生. 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206-222. [2] 颜济. 五十年四川小麦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9, 17(1): 108-113. [3] 周跃东. 小麦优良种质资源繁六及姊妹系的选育和应用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2, 10(4): 682-688. [4] 颜济. 二十年小麦杂交育种工作报告[J]. 四川农业科技, 1973(4): 4-21. [5] ZHOU Y, ZHU H Z, CAI S B, et al.Genetic improvement of grain yield and associated traits in the southern China winter wheat region: 1949 to 2000[J]. Euphytica, 2007, 157(3): 465-473. [6] 唐永金. 四川小麦品种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 国外农学: 麦类作物, 1996(6): 5-7. [7] 伍玲, 朱华忠. 四川省10年来小麦育种的产量变化[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1): 212-219. [8] 周阳. 中国冬小麦产量潜力及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9] 伍玲, 朱华忠, 邓丽, 等. 1997~2007年通过四川省区试审定的小麦品种述评[J]. 西南农业学报, 2008, 21(3): 562-569. [10] 颜济. 四川盆地多熟制小麦高产品种选育的一些体会[J]. 中国农业科学, 1977, 10(1): 50-54. [11] 宋健民, 戴双, 李豪圣, 等. 山东省近年来审定小麦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演变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6): 1114-1126. [12] LIU D C, ZHANG L Q, HAO M, et al.Wheat breeding in the hometown of Chinese Spring[J]. The Crop Journal, 2018, 6(1): 1-9. [13] 郭瑞, 李正玲, 张煜, 等. 30年来河南省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演变规律[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4): 15-20. [14] 陈超, 庞艳梅, 张玉芳. 近50年来四川盆地气候变化特征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9): 115-120. [15] ALTIERI M A, NICHOLLS C I, HENAO A, et al.Agroecology and the design of climate change-resilient farming systems[J]. 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5, 35(3): 869-890. [16] 崔耀平, 肖登攀, 刘素洁, 等. 中国夏玉米和冬小麦近年生育期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 26(3): 388-396. [17] HE L, ASSENG S, ZHAO G, et al.Impacts of recent climate warming, cultivar changes, and crop management on winter wheat phenology across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 Agricultural & Forest Meteorology, 2015, 200(4): 135-143. [18] 杨程, 李向东, 张德奇, 等. 小麦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通径和灰色关联度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6, 45(10): 19-23. [19] YU M, MAO S L, HOU D B, et al.Analysis of contributors to grain yield in wheat at the individual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level[J]. Plant Breeding, 2018, 137(1): 35-49. [20] 郑建敏, 李浦, 廖晓虹, 等. 四川冬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初步分析[J]. 作物杂志, 2012(1): 105-108. [21] 田纪春, 邓志英, 胡瑞波, 等. 不同类型超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产量的通径分析[J]. 作物学报, 2006, 32(11): 1699-1705. [22]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晓丽, 等. 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的物质积累、冠层结构及群体光合特性[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5): 844-855. [23] 张建伟, 杨保安, 范家霖, 等. 超高产小麦育种探讨及诱变技术在超高产小麦育种应用[J]. 核农学报, 2013, 27(6): 736-742. [24] 谭飞泉. 适应四川盆地稻麦两熟制的早播早熟型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的育种研究[D].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08. [25] 谭飞泉, 蒋华仁, 任正隆. 早播对四川盆地小麦新品系J210生育进程、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09, 29(1): 122-127. [26] 王思宇, 荣晓椒, 樊高琼, 等. 播期对四川小麦分蘖发生、消亡及成穗特性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7, 37(5): 656-665. [27] 吴晓丽, 汤永禄, 李朝苏, 等. 四川盆地小麦籽粒的灌浆特性[J]. 作物学报, 2014, 40(2): 337-345. [28] 刘博, 刘太国, 章振羽, 等. 中国小麦条锈菌条中34号的发现及其致病特性[J].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47(5): 681-687. [29] 陈万权, 康振生, 马占鸿, 等. 中国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20): 4254-4262. [30] 张颙, 杨武云, 邹裕春. 源于CIMMYT人工合成种的小麦新品种川麦42的选育与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20(2): 199-202. [31] 陆炳. 小麦骨干亲本川麦42产量性状QTL定位[D]. 成都: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6. [32] 李俊, 魏会廷, 杨粟洁, 等. 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J]. 作物学报, 2009, 35(12): 2167-2173. [33] 张知仪, 李朝苏, 郭大明, 等. 川麦42等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的示范推广及成效[J].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22(4): 1146-1152. [34] 马从艳. 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蜀麦969籽粒灌浆特性分析[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