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久然, 王荣焕, 刘新香. 我国玉米产业现状及生物育种发展趋势[J]. 生物产业技术, 2016(3): 45-52.
|
[2] |
王明田, 张玉芳, 马均, 等. 四川省盆地区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10): 2803-2811.
|
[3] |
黄振喜, 王永军, 王空军, 等. 产量15 000 kg·ha-1以上夏玉米灌浆期间的光合特性[J].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9): 1898-1906.
|
[4] |
LIU W, ZHANG J W, PENG L, et al.Effect of plant density on grain yiel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partitioning in summer maize cultivar denghai 661[J].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1, 37(7): 1301-1307.
|
[5] |
文熙宸, 王小春, 邓小燕, 等. 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5, 41(3): 448-457.
|
[6] |
余海兵, 王金顺, 任向东, 等. 施肥和行距配置对糯玉米群体冠层内微环境及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5): 544-551.
|
[7] |
赵松岭, 李凤民, 张大勇, 等. 作物生产是一个种群过程[J]. 生态学报, 1997, 17(1): 102-106.
|
[8] |
刘铁东.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光截获及光合特性的影响[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
[9] |
陈国平, 王荣焕, 赵久然. 玉米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模式及关键因素分析[J]. 玉米科学, 2009, 17(4): 89-93.
|
[10] |
杨国虎, 李新, 王承莲, 等. 种植密度影响玉米产量及部分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2006, 15(5): 57-60.
|
[11] |
杨吉顺, 高辉远, 刘鹏, 等.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
|
[12] |
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0, 36(7): 1226-1233.
|
[13] |
田咏梅, 许可, 周浩亮, 等. 不同种植方式玉米冠层光利用情况的比较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 2013, 45(5): 68-70.
|
[14] |
高阳, 段爱旺, 刘祖贵, 等. 玉米和大豆条带间作模式下的光环境特性[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6): 1248-1254.
|
[15] |
李洪, 王斌, 李爱军, 等. 玉米株行距配置的密植增产效果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9): 309-313.
|
[16] |
余东海. 中高密度下田间配置方式对玉米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的影响[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13.
|
[17] |
蒲甜, 张群, 陈国鹏, 等. 行距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 浙江农业学报, 2016, 28(8): 1277-1286.
|
[18] |
杨吉顺.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D]. 青岛: 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19] |
冯尚宗, 王世伟, 彭美祥, 等. 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 2015, 27(3): 1-5.
|
[20] |
钮笑晓, 祁丽婷, 李中青. 行距配置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 44(10): 89-91.
|
[21] |
SHARIFI R S, NAMVAR A.Plant density and intra-row spacing effects on phenology,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leaf area index of maize in second cropping[J]. Biologija, 2016, 62(1): 211-218.
|
[22] |
刘伟, 张吉旺, 吕鹏, 等. 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登海661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1, 37(7): 1301-1307.
|
[23] |
牛世伟, 安景文, 刘慧屿, 等. 大垄双行疏密种植对玉米冠层结构及产量影响的研究[J]. 玉米科学, 2014, 22(5): 98-103.
|
[24] |
范秀玲, 李凤海, 史振声, 等. 玉米偏垄宽窄行种植方式的增产作用和生理特性研究[J]. 玉米科学, 2010, 18(1): 108-111.
|
[25] |
李鹏. 行距对高产夏玉米冠层气象因子及光合特性的影响[D]. 青岛: 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26] |
YANG G D A Q X. Distribution and use efficiency of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in strip intercropping of maize and soybean[J]. Agronomy Journal, 2010, 102(4): 1149-1157.
|
[27] |
王敬亚, 齐华, 梁熠, 等. 种植方式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09, 17(5): 113-115.
|
[28] |
LIN P, QI H, LI C, et al.Optimized tillage practices and row spacing to improve grain yield and matter transport efficiency in intensive spring maize[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6(198): 258-268.
|
[29] |
MADDONNI G A, CIRILO A G, OTEGUI M E.Row Width and Maize Grain Yield[J]. Agronomy Journal, 2006, 98(6): 1532-1543.
|
[30] |
陈国平. 玉米的干物质生产与分配[J]. 玉米科学, 1994, 14(1): 48-53.
|
[31] |
李济生, 董淑琴. 玉米地上器官干物质积累运转及其分配的研究[J]. 北京农业科学, 1985(2): 19-21.
|
[32] |
孙贵荒, 刘晓丽, 董丽杰, 等. 高产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 大豆科学, 2002, 21(3): 199-202.
|
[33] |
高庆荣, 孙兰珍, 刘保申. 杂种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转运动态和分配[J]. 作物学报, 2000, 26(2): 163-170.
|
[34] |
杜天庆, 郝建平, 马磊磊, 等. 密度与行距配置对耐密型春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3, 21(4): 101-
|
[35] |
106.
|
[36] |
马磊磊, 杜天庆, 郝建平, 等.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耐密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13, 41(1): 52-56.
|
[37] |
王宏庭, 王斌, 赵萍萍, 等. 种植方式、密度、 施肥量对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09, 17(5): 104-107.
|
[38] |
曾苏明, 郭新平, 张肖红. 不同种植行距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12, 44(11): 46-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