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KARASAWA K.One triploid tea[J]. Bot Mag, 1932, 46: 458-460.
|
[2] |
陶慧. 茶树染色体倍数改变对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J]. 茶叶通报, 1988(3): 11-14.
|
[3] |
黄海涛, 余继忠, 倪伯荣. 茶树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J]. 茶叶, 2006, 32(1): 14-17.
|
[4] |
曾贞. 茶树育种新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茶叶通讯, 2000(2): 13-16.
|
[5] |
焦锋, 楼程富. 基因在植物多倍体中的进化研究进展[C]//中国蚕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蚕桑分论坛论文集(上册). 杭州, 2001.
|
[6] |
陈士炎. 诱导茶树多倍体研究初报[J]. 茶叶科学, 1986, 6(1):61-64.
|
[7] |
陈文怀, 邱秀珍.多倍体与茶树多倍体品种[J]. 中国茶叶, 1981(3): 08-10.
|
[8] |
邱秀珍. 茶树多倍体的诱导与初步观察[J]. 茶叶通报,1981(4): 13-15.
|
[9] |
刘静, 丁兆堂, 赵进红, 等. 茶树多倍体诱变研究初报[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03, 34(4): 475-478.
|
[10] |
王柏龄, 万辉, 李烈国. 秋水仙素诱变茶树短穗腋芽的试验[J].蚕桑茶叶通讯, 1999(1): 7-9.
|
[11] |
陈士炎,叶大鹏. 茶树倍性与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的关系[J]. 茶叶科学, 1989, 9(2): 127-132.
|
[12] |
蔡文燕, 吴水金, 潘一山. 金线莲多倍体诱导的初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35(1): 90-93.
|
[13] |
王冲. 君子兰多倍体诱导及种间杂交亲和性研究[D]. 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12.
|
[14] |
王茜龄. 桑树多倍体育种材料诱变创制及优系选育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 2009.
|
[15] |
李涵, 鄢波, 张婷, 等. 切花非洲菊多倍体诱变初报[J]. 园艺学报, 2009, 36(4): 605-610.
|
[16] |
袁素霞, 刘玉梅, 方智远, 等. 甘蓝类蔬菜小孢子再生植株染色体倍性与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的相关性[J].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1): 189-197.
|
[17] |
张凌媛, 郭启高, 李晓林, 等. 枇杷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与倍性相关性研究[J]. 果树学报, 2005, 22(3):229-233.
|
[18] |
刘倩. 6种苜蓿属植物多倍体诱导及倍性鉴定研究[D].扬州: 扬州大学, 2014.
|
[19] |
刘仁祥, 蒋光华, 杨双剑, 等. 烟草植物染色体倍数性与叶绿体数的相关性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42(2):131-135.
|
[20] |
李赟, 石荫坪, 束怀瑞, 等. 应用气孔性状对苹果与梨的倍性判别分析[J].果树科学, 1999, 16(1): 9-13.
|
[21] |
燓冬丽, 秦艳芳, 田展. 棉种染色体倍性与叶片气孔性状的关系[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3(1): 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