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余遥, 赵玉庭, 熊道钜. 四川小麦生产概况[M]. 成都: 四川科技出版社, 1998: 1-15.
|
[2] |
GUPGZ P K, MIR R R, MOHAN, et al. Wheat genomics: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Genomics, 2014, 2008(1687-5370): 896451.
|
[3] |
张立平. 普通小麦品质性状遗传与QTL分析[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
|
[4] |
杜振华, 孙芳华, 陈孝, 等. “八五”小麦育种攻关研究概述[R].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1-14.
|
[5] |
饶世达, 张丽珠, 李生荣. 四川小麦育种历史及建国以来的主要成就[M]. 成都: 四川科技出版社, 1998: 129-142.
|
[6] |
郑有良, 颜济, 杨俊良. 小麦多小穗品系10-A单株籽粒产量染色体效应的研究[J]. 遗传, 1994, 16(4): 27-30.
|
[7] |
魏育明, 郑有良. 内源激素与多小穗小麦幼穗分化持续时间的关系[J]. 麦类作物学报, 2000, 20(2): 35-38.
|
[8] |
杨武云, 黄钢, 胡晓蓉, 等. 多小穗小麦10-A幼穗发育的遗传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1997, 10(3): 43-47.
|
[9] |
古晓红, 骈跃斌, 牛瑜琦, 等. 对一些小麦新品系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 2015, 43(6): 643-647.
|
[10] |
孙艳丽, 李卓夫, 张喜君. 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协调关系的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2(2): 13-15.
|
[11] |
孙道杰, 王辉, 闵东红等. 小麦品种产量改良的限制因素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02, 15(13): 13-16.
|
[12] |
谭飞泉, 张怀琼, 任正隆. “协调型”小麦新品种的产量潜力及其构成的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1(3): 189-192.
|
[13] |
郭秀焕, 赵平, 连光艳, 等. 超级小麦的育种方法与实践[J]. 山东农业科学, 2005(6): 19-20.
|
[14] |
吴昆仑. 利用SSR标记检测渗入普通小麦的冰草遗传物质[J]. 青海大学学报, 2007, 25(6): 49-51.
|
[15] |
TAKHTAJAN A L.Outline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flowering plants (Magnoliophyta)[J]. Botanical Review, 1980, 46(3): 225-359.
|
[16] |
李立会, 董玉琛, 周荣华, 等. 小麦×冰草属间杂种F1的植株再生及其变异[J]. 遗传学报, 1992, 19(3): 250-258.
|
[17] |
李立会, 董玉琛. 普通小麦×根茎冰草×黑麦三属杂种自交可育性的细胞学机理[J]. 遗传学报, 1995, 22(4): 280-285.
|
[18] |
李立会, 杨欣明, 李秀全, 等. 通过属间杂交向小麦转移冰草优异基因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6): 1-6.
|
[19] |
武晓阳. 普通小麦-冰草衍生系普冰3504多粒性状QTL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
|
[20] |
陈丹. 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的遗传与利用基础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
[21] |
任正隆. 雨养农业区的小麦育种[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264.
|
[22] |
李立会, 李秀全. 小麦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
[23] |
王关林, 方宏筠. 植物基因工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742-744.
|
[24] |
CHAI J F, ZHOU R H, JIA J Z, et al.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co-dominant PCR marker for detecting 1 BL·1RS wheat-rye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s[J]. Plant Breeding, 2010, 125(3): 302-304.
|
[25] |
李式昭, 朱华忠, 郑建敏, 等. 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4, 27(1): 24-29.
|
[26] |
高亚婷, 刘登才, 张怀刚, 等. 小麦重要农艺性状在四川和青海两地的表型变异规律[J]. 西北农业学报, 2013, 22(2): 18-23.
|
[27] |
付庆云, 杨金华, 杨靖. 四川和黄淮生态区小麦品种(系)主要产量性状比较[J]. 湖北农业科学, 2014, 53(20): 4817-4820.
|
[28] |
吴晓丽, 汤永禄, 李朝苏, 等. 四川盆地小麦籽粒的灌浆特性[J]. 作物学报, 2014, 40(2): 337-345.
|
[29] |
李式昭, 朱华忠, 郑建敏, 等. 四川小麦品种的灌浆特性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4, 27(3): 938-942.
|
[30] |
伍玲, 朱华忠. 四川省10年来小麦育种的产量变化[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1): 212-219.
|
[31] |
姚盟, 张玲丽, 冯毅, 等. 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主要农艺性状变异分析[J]. 种子, 2015, 34(9): 66-70.
|
[32] |
杜丽媛, 刘伟华, 杨欣明. 小麦冰草新种质普冰20111姊妹系的育种效应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 17(3): 395-403.
|
[33] |
徐翠莲, 杨衍菊, 王瑞清. 小麦籽粒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分析[J]. 种子, 2013, 32(2): 85-88.
|
[34] |
谢成俊, 王平, 李卫民, 等. 小麦收获指数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3): 88-93.
|
[35] |
陈华萍, 魏育明, 王照丽, 等.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19(5): 791-795.
|
[36] |
俞世蓉, 郭蔼平, 魏燮中. 聚类分析应用于小麦品种资源数量分类的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2, 5(4): 117-125.
|
[37] |
张芬, 杨明. 冬小麦数量形状的遗传距离估测与聚类分析[J]. 安徽农学院学报, 1987, 14(1): 23-30.
|
[38] |
CHEN D, WU X, WU K, et al.Novel and favorable genomic regions for spike related traits in a wheat germplasm Pubing 3504 with high grain number per spike under varying environments[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7, 16(11): 2386-2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