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Vol. 33 ›› Issue (03): 270-274.doi: 10.16036/j.issn.1000-2650.2015.03.005
高贵宾1, 钟浩1, 田新立1, 潘雁红1, 杨慧敏1, 袁娜2
GAO Gui-bin1, ZHONG Hao1, TIAN Xin-li1, PAN Yan-hong1, YANG Hui-min1, YUAN Na2
摘要: [目的] 揭示覆盖栽培竹林生理生态变化机制,为现代竹林定向培育和衰退竹林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对比设计和相关性分析,研究覆盖0年(对照)、1年、3年、6年、9年、12年雷竹林出笋规律及其与温度的相关性。[结果] 各竹林以覆盖1年竹林出笋最早,笋期最长,笋产量最高,达16633.93kg/hm2;覆盖3年、6年、9年、12年竹林笋产量分别为:15422.97、12004.90、11652.36和10288.25kg/hm2;对照竹林出笋最晚,笋期最短,笋产量仅8173.60kg/hm2;各竹林出笋与气温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对照竹林与气温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r值)达0.866;除覆盖1年、12年竹林,各竹林出笋与地温正相关水平不显著,但r值均在0.650以上。[结论] 覆盖能提前笋芽萌发,延长笋期,提高笋产量,但随覆盖年限加长,笋产量持续下降,这与地下茎笋芽萌发能力降低有很大关系。此时,需要创新培育技术,重点开展竹林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以促进实现竹林可持续经营。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