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Vol. 26 ›› Issue (02): 158-162,196.doi: 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2.013
鲜骏仁1,2, 万芙蓉3, 胡庭兴1, 杨华1
XIAN Jun-ren1,2, WANG Fu-rong3, HU Ting-xing1, YANG Hua1
摘要: 在亚高山针叶林的恢复与重建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与配置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群落学调查方法,对亚高山针叶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糙野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高山柳(Salix paraqplesi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紫果云杉和桦木(Betula spp.)混交、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和粗枝云杉(P. asperata)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分别为46、54、69、38、61、38和26,Shannon-Wienner指数(H)分别为2.42(±0.10)、2.71(±0.06)、2.93(±0.06)、2.59(±0.11)、1.83(±0.43)、1.81(±0.32)和1.75(±0.24),均优丰多样性指数(Z)分别为17.39(±1.81)22.52(±1.09)、23.76(±2.09)、18.13(±1.74)、7.05(±1.75)、6.69(±1.01)和5.26(±2.30)。②在植被恢复的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都在不断波动,其变化趋势是"低-高-低",随着演替的进行,草本逐渐被灌木替代,灌木又逐渐被乔木替代,到顶极时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虽然较少,但结构更完整。③在生态恢复的相邻阶段,群落间的物种相似性高、群落结构类似、共有物种也较多。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