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春英, 刘良国, 王文彬, 杨品红, 邹万生. 洞庭湖水系(歺又鱼)的形态及染色体组型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6, 34(01): 102-105. |
[2] |
张海琴, 凡星, 付敏, 周永红. 两个鹅观草与披碱草属间杂种的染色体配对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8(01): 5-9. |
[3] |
沙莉娜, 凡星, 杨瑞武, 王晓丽, 周永红. 赖草属植物的表型分支系统学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7(01): 6-13. |
[4] |
李韵芳, 张连全, 刘登才, 郑有良. 人工合成新小麦的细胞学与农艺性状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6(04): 399-404. |
[5] |
刘登才, 张连全, 郑有良. 利用人工合成小麦自发产生的非整倍体进行基因定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6(04): 382-384. |
[6] |
杨俊良, 伯纳德R. 包姆, 颜济. 鹅观草属(Roegneria C. Koch)的订正(禾本科:小麦族)[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6(04): 311-381. |
[7] |
原红军, 蒋云, 王益, 康厚扬, 周永红. 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小麦的细胞遗传学及形态学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6(02): 163-166. |
[8] |
伍碧华, 郑有良, 李桂江. 小麦幼胚培养器官发育途径的组织形态学及量性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3(03): 268-273. |
[9] |
张怀渝, 宋云, 任正隆. 低能N+离子束诱导小麦农艺性状变异的细胞学基础[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3(02): 147-151. |
[10] |
刘晓东, 傅体华, 任正隆. 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种结合辐射诱导后代的细胞学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3(01): 15-18. |
[11] |
邓小锋, 周永红, 杨瑞武, 丁春邦, 张利, 张海琴, 刘光欣. 新疆吐鲁番矮秆波兰小麦穗长基因的染色体定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3(01): 12-14,23. |
[12] |
丁春邦, 周永红, 杨瑞武, 张利. Pseudoroegneria spicata×P. libanotica种间杂种F1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2(04): 293-295. |
[13] |
张颖, 牛应泽. 人工合成甘蓝型大粒材料H484花粉生活力及减数分裂观察[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1(04): 289-291. |
[14] |
潘康成, 方静. 齐口裂腹鱼端脑形态和组织学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0(02): 144-147. |
[15] |
刘光欣, 周永红, 郑有良, 杨瑞武, 丁春邦. 矮秆波兰小麦矮秆性状对赤霉酸反应的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0(02): 8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