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01, Vol. 19 ›› Issue (04): 317-334.doi: 10.16036/j.issn.1000-2650.2001.04.005
彭俊华1,3, A B Korol1, T Fahima1, M S Rder2, Y C Li1,4, Y I Rönin1, E Nevo1
PENG Jun-hua1,3, A B Korol1, T Fahima1, M S Rder2, Y C Li1,4, Y I Rönin1, E Nevo1
摘要: 本研究对四倍体小麦与农艺性状关系密切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分析和作图。利用二粒小麦(T. dicoccoides)Hermon H52和栽培品种langdon(T. durum)杂种F2中的150个单株进行作图。建立了显性、共显性两种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框架图模型。该图谱超过3000cM,覆盖整个基因组。分析了11个重要农艺性状:株高(HT),抽穗期(HD),单株穗数(SNP),每穗小穗数(SLS),单株穗重(SWP),单穗重(SSW),单株粒数(KNP),单穗粒数(KNS),小穗粒数(KNL),百粒重(GWH),和单株籽粒产量(YLD)。运用新的计算机软件MultiQTL分析处理单个QTL,11个性状共检测到49个QTL位点。每个性状的QTL数目从2个(HT)到7个(GWH)不等。所有的QTLs通过统计检验在5%或更高的水平上达到显著;正态检验表明大多数QTLs是真实存在。这些QTL主要分布在四条染色体上的6个区域,并不是在染色体上随机分布,其中与11个性状有关的23个主要QTLs,一半以上分布在2A和5A上的3个区域,而且许多QTLs排列在非常短的染色体片段上(小于5cM)。在T. dicoccoides中发现一些有利隐蔽等位基因。这一研究说明T. dicoccoides在小麦改良中是一个珍贵的种质资源,对它进行研究,能加快小麦的遗传分析,促进T. dicoccoides中有利基因向普通小麦渗透并对其基因克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