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朝阳, 易晓余, 熊君, 杨珂, 许珂, 匡成浩, 张志鹏, 丁丽, 蒲至恩, 陈国跃, 李伟. 118个小麦新品系的农艺性状和分子标记评价[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8, 36(06): 722-728. |
[2] |
刘洪坤, 唐宗祥. 利用SLAF-seq技术开发新寡核苷酸探针鉴定小麦背景中的黑麦染色体[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6, 34(04): 402-405. |
[3] |
王庆, 袁中伟, 王延谦, 刘登才. 75K γ-黑麦碱基因的分子鉴定与转移[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0(04): 373-378. |
[4] |
邓梅, 何坤, 魏育明, 陈国跃. 黑麦属NBS-LRR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分离与鉴定[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9(02): 154-159. |
[5] |
尚海英, 陈国跃, 侯永翠, 李伟, 魏育明. 黑麦属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7(04): 409-414. |
[6] |
尚海英, 李伟, 蒲至恩, 陈国跃, 魏育明. 黑麦属贮藏蛋白的SDS-PAGE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7(04): 403-408. |
[7] |
丁春邦, 杨瑞武, 张利, 周永红. 中国春ph1b和ph2a突变体与秦岭黑麦杂种胚胎发育的比较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7(01): 1-5. |
[8] |
袁中伟, 陈其皎, 张连全, 相志国, 刘登才. 黑麦重复家族成员pAW161(348 bp)的DNA序列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4(03): 235-238,308. |
[9] |
陈其皎, 袁中伟, 张连全, 相志国, 颜泽洪, 刘登才. 一个普通小麦γ-醇溶蛋白基因的分子标记[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4(02): 135-138. |
[10] |
符书兰, 张怀琼, 任正隆. 黑麦的不同抗条锈病特性在小麦育种中利用价值的评价[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3(04): 379-382. |
[11] |
李海龙, 林文君, 任正隆. 黑麦染色体对小麦籽粒胚乳发育结构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1(02): 91-93. |
[12] |
刘登才, 郑有良, 魏育明, 兰秀锦, 颜泽洪, 周永红. 将秦岭黑麦遗传物质导入普通小麦的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0(02): 75-77,83. |
[13] |
宋振巧, 晏本菊, 任正隆, 张怀渝, 傅体华. 小麦-黑麦远缘杂交后代储藏蛋白遗传变异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1, 19(04): 411-414. |
[14] |
张怀渝, 任正隆. 黑麦染色质诱导小麦群体数量性状变异及特异株系的选育[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1, 19(04): 415-418. |
[15] |
杨足君, 李光蓉, 蒋华仁, 任正隆. 普通小麦与非洲黑麦双二倍体中随体、醇溶蛋白和抗病性表达的染色体组相互作用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1, 19(04): 340-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