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黄营, 吴强, 邓姝玥, 何秀琴, 晋云, 汪锦, 罗凯, 谢琛, 王甜, 雍太文. 两种间作模式对玉米根系生长、叶片光合特性及生物量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5): 513-519. |
[2] |
胡蓝方, 李艳梅, 沈甜, 王娟, 任泓霖, 韦宇脉, 谢雨歆, 闫敏, 朱军, 余秀梅. 攀枝花钒钛磁铁尾矿土壤中苜蓿根瘤菌的多样性与促生效应[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 37(04): 504-510. |
[3] |
张烨, 赵术珍, 王江山, 夏晗, 侯蕾, 任丽, 王兴军. 花生光敏色素AhphyA和AhphyB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5, 33(01): 13-21. |
[4] |
刘江, 陈兴福, 杨文钰, 张树平, 唐英, 高娟. 四川盆地麦冬及其近缘植物的同工酶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8(01): 35-40. |
[5] |
谢徽, 张小平, K. Lindstrom. 攀西地区葛藤根瘤菌的RFLP遗传多样性[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7(03): 314-320. |
[6] |
张春, 周永红, 于海清, 凡星, 张海琴. 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物种的酯酶同工酶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4(02): 130-134,151. |
[7] |
魏秀华, 周永红, 杨瑞武, 丁春邦, 张利, 张海琴. 鹅观草属三个物种及其居群间的酯酶同工酶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2(02): 117-120,195. |
[8] |
辜运富, 张小平, 陈强, 廖德聪, 徐开未. 双孢蘑菇菌丝体酯酶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的电泳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1(03): 217-220. |
[9] |
兰秀锦, 魏育明, 郑有良, 刘登才, 周永红. 中国半野生小麦的酯酶同工酶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1, 19(02): 122-125. |
[10] |
袁有喜, 牛应泽, 汪良中, 刘玉贞.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同工酶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 18(02): 153-156. |
[11] |
颜泽洪, 郑有良. 小麦异源(黑麦)重组系酯酶同工酶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9, 17(01): 5-10. |
[12] |
苟琳, 李庆. 越冬期不同寄主桃蛀螟酯酶同工酶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8, 16(02): 203-205. |
[13] |
李江凌, 黄怀琼. 石灰性紫色土上铁对花生-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5(03): 323-328. |
[14] |
周绍莉, 李平, 丁春邦, 胡超. TDP灯辐射对花生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5(02): 175-179. |
[15] |
黄怀琼, 曾胜, 吴国一, 严俊, 付玲. 快生型花生基因工程根瘤菌株HN11、HN12的生物学特性试验[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5, 13(01): 1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