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冉锐敏, 王璐瑶, 何淑蹇, 何宾宾, 杨霞, 陈赛艳, 冀俊杰, 王彩霞, 吴贺君. 大豆分离蛋白膜结构与配方优化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1, 39(2): 166-172. |
[2] |
安菁, 刘欢语, 郑艳, 程俊, 宋春. 土壤微塑料残留对大豆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1, 39(1): 41-46. |
[3] |
杨雪丽, 吴吉英子, 刘凡, 刘旭东, 任俊波, 杜青, 陈平, 雍太文. 大豆品种对间作玉米苗期根系生长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1, 39(1): 11-18. |
[4] |
黄营, 吴强, 邓姝玥, 何秀琴, 晋云, 汪锦, 罗凯, 谢琛, 王甜, 雍太文. 两种间作模式对玉米根系生长、叶片光合特性及生物量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5): 513-519. |
[5] |
李红菊, 李晓迪, 陈思怡, 戴浩, 常小丽. 套作大豆根腐病与玉米茎腐病致病镰孢菌的相互侵染关系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5): 551-557. |
[6] |
陈锐, 王运陈, 张社梅. 农业职业经理人创业创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4): 493-501. |
[7] |
毛诗雅, 武佳丽, 高静, 何林平, 杨雪琴, 杨峰. 弱光对苗期大豆叶片形态结构和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4): 409-415. |
[8] |
罗万宇, 唐庄峻, 任永福, 杨文钰, 王小春. 带宽、行比对鲜食玉米间作鲜食大豆群体产量效益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 37(04): 442-451. |
[9] |
谢丛薇, 张潇文, 杨才琼, 胡宝予, 杨峰, 王小春, 刘江, 杨文钰, 张静. 半根交替干旱胁迫对大豆农艺性状及籽粒代谢物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 37(03): 288-295. |
[10] |
王贝贝, 范元芳, 王仲林, 谌俊旭, 张佳伟, 程亚娇, 雍太文, 刘卫国, 王小春, 杨文钰, 杨峰. 玉米大豆行比配置对套作大豆生长、物质分配及系统产量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 37(03): 308-313. |
[11] |
尚玉坤, 刘思凯, 陈杨晗, 刘鲡, 唐学博, 秦宗志, 廖进秋. 镉胁迫对东营野生大豆幼苗抗氧化系统及可溶性蛋白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 37(01): 15-21. |
[12] |
周颖, 陈平, 杜青, 庞婷, 付智丹, 张晓娜, 任建锐, 杨文钰, 雍太文. 不同间套作模式对大豆农艺性状及系统经济效益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8, 36(06): 745-750. |
[13] |
孙孟园, 白云, 李振宇, 黎艳, 蒋亨珂, 孙歆, 余靓, 刘春燕, 杜俊波, 杨文钰. 60Co-γ射线诱变大豆“桂夏7号”突变体筛选[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8, 36(06): 737-744. |
[14] |
周欢欢, 严雳, 王对平, 雍太文, 龚国淑, 尚静, 杨文钰, 常小丽. 四川省套作玉米茎腐病致病镰孢菌的分离与鉴定[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8, 36(05): 598-604. |
[15] |
杨文英, 杜青, 杨航, 付智丹, 庞婷, 杨欢, 雍太文. 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下不同品种与根系分隔对大豆根瘤固氮及氮素吸收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6, 34(01):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