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嘉, 李富贵, 覃飞, 苗小猛, 于雪珂, 杨福领, 张羽, 朱庆, 王彦, 尹华东, 李地艳, 舒刚, 赵小玲. 旧院黑鸡绿壳蛋群体的筛选及其与东乡绿壳蛋鸡纯系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杂种优势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8, 36(06): 839-844. |
[2] |
吕腾飞, 周伟, 孙永健, 秦俭, 朱懿, 杨志远, 马均. 不同秧龄下氮肥运筹对杂交稻枝梗和颖花分化及退化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4, 32(01): 1-10. |
[3] |
宋幼良. 水稻株高突变体的遗传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9(03): 304-306. |
[4] |
陈丽静 潘刚刚 何 晶 刘 君 张立军 张 丽. 用SRAP分子标记鉴定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7(2): 148-152. |
[5] |
陈丽静, 潘刚刚, 何晶, 刘君, 张立军, 张丽. 用SRAP分子标记鉴定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7(02): 148-152. |
[6] |
吕建群, 吴清连, 陈林, 曾宪平. 四川5个主要水稻恢复系所配组合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7(01): 38-41. |
[7] |
杨永超, 李焕秀, 陈佳, 张海利, 罗飞. RAPD标记分析番茄亲本及其F1的遗传距离和杂种优势[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5(03): 267-270. |
[8] |
李丽华, 魏昕, 潘光堂. 西南玉米自交系SSR遗传多样性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5(01): 44-50,93. |
[9] |
荣凤军, 曹墨菊, 唐祈林, 潘光堂, 荣廷昭. 转Bt基因后代玉米新不育胞质A的遗传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5(01): 29-33. |
[10] |
吕建群, 曾宪平. 四川省中籼中熟杂交水稻10年区试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4(04): 390-393. |
[11] |
肖启银, 任万军, 杨文钰, 瞿天富, 潘成军. 中籼迟熟杂交稻新组合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4(04): 381-389. |
[12] |
任哓波, 兰秀锦, 汪加丽. 人工合成小麦穗部特异性状的遗传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4(04): 375-380. |
[13] |
李天, 田彦华, 傅淡如, 王西瑶. 超高产杂交稻Ⅱ优162高产栽培模式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3(04): 402-406. |
[14] |
李天, 傅淡如, 王西瑶, 胡小红, 李崇云. 两系杂交水稻两优681高产栽培模式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3(03): 274-279. |
[15] |
李伟, 郑有良, 兰秀锦, 魏育明, 颜泽洪. 小麦新品种(系)的杂种优势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1(04): 280-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