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彭星, 韦荣学, 赵小玲, 朱庆, 张姚, 叶林, 王彦. 二郎山山地鸡肉用系SD02、SD03品系第一、二世代产蛋性能选育效果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1(02): 208-210,232. |
[2] |
陈学宽, 范源洪, 吴才文, 刘家勇, 杨洪昌. 甘蔗新品种Sp71-6180的引种试验初报[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4(01): 97-100. |
[3] |
杜晓惠, 邱祥聘. 白丝羽乌骨鸡的选育进展与冠型效应[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0(03): 253-255. |
[4] |
王玉平, 黎汉云, 李仕贵. 优质杂交中稻D优多系1号的选育及其利用[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 18(03): 281-282. |
[5] |
李江凌, 黄怀琼. 石灰性紫色土上铁对花生-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5(03): 323-328. |
[6] |
鲁远源, 刘太清, 周绪华, 马均, 潘生发, 刘阳, 唐木高. 亚种间重穗型杂交水稻Ⅱ优6078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初报[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5(03): 345-349. |
[7] |
周绍莉, 李平, 丁春邦, 胡超. TDP灯辐射对花生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5(02): 175-179. |
[8] |
周寿荣, 毛凯, 蒲朝龙, 王国权. 亚热带低山区填闲混播冬性一年生牧草与水稻轮作的经济生态效益[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5(02): 199-204. |
[9] |
赖麟. 优良外来种质“墨白94”在选育玉米自交系中利用方式的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5(01): 25-31,36. |
[10] |
周松茂, 李代玺. 提高水稻辐射诱变育种效果有关方法的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5(01): 9-12. |
[11] |
罗大刚. 玉米同位双胚粒的遗传与选育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5(01): 21-24. |
[12] |
袁继超, 孙晓辉. 再生稻抽穗期与穗部性状的关系[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4(04): 519-522. |
[13] |
袁继超, 孙晓辉. 留桩节位与母叶对再生稻生长发育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4(04): 523-528. |
[14] |
雷本鸣, 荣廷昭, 刘礼超, 倪昔玉, 潘光堂, 黄玉碧. 玉米改良单交种的效应研究Ⅰ.自交系48-2不同世代姊妹系配制姊妹种及改良单交的比较[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4(04): 541-546,626. |
[15] |
伍玲, 刘熔山. 外源DNA经减压渗透法处理水稻的变异后代同工酸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4(04): 513-518,5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