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彭星, 韦荣学, 赵小玲, 朱庆, 张姚, 叶林, 王彦. 二郎山山地鸡肉用系SD02、SD03品系第一、二世代产蛋性能选育效果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1(02): 208-210,232. |
[2] |
艾光.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风险、成因与对策[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5(02): 176-179. |
[3] |
陈学宽, 范源洪, 吴才文, 刘家勇, 杨洪昌. 甘蔗新品种Sp71-6180的引种试验初报[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4(01): 97-100. |
[4] |
杨玉霞, 吴卫, 郑有良. 红花研究进展[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2(04): 365-369. |
[5] |
杜晓惠, 邱祥聘. 白丝羽乌骨鸡的选育进展与冠型效应[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0(03): 253-255. |
[6] |
赵钢, 唐宇, 王安虎. 苦荞的成分功能研究与开发应用[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1, 19(04): 355-358,368. |
[7] |
朱永川, 况浩池, 徐富贤, 洪松, 郑家奎, 熊洪, 王贵雄. 杂交中稻Ⅱ优7号的高产生理基础与栽培技术的初步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1, 19(03): 211-213. |
[8] |
徐富贤, 熊洪, 洪松. 促芽肥施用时期对杂交中稻再生力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1, 19(01): 21-23,39. |
[9] |
段亮, 曹三杰, 文心田. Dot-PPA-ELISA联合检测猪PRV. Brucella和Chlamydia抗体方法的建立和应用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 18(03): 283-286. |
[10] |
徐富贤, 熊洪. 杂交中稻品种间着粒数与再生力关系[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8, 16(03): 304-306. |
[11] |
罗大刚. 玉米异位单胚粒与异位双胚粒遗传与选育的初步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5(04): 470-475. |
[12] |
罗大刚. 玉米同位双胚粒的遗传与选育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5(01): 21-24. |
[13] |
程正琼. 计算机在高等数学极限理论分析中的应用初探[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4(04): 637-640. |
[14] |
倪昔玉, 刘礼超, 雷本鸣. 山区玉米育种用优良自交系苏37(S37)的选育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4(03): 366-370. |
[15] |
黄国寿, 李平, 李仁端. 恢复系6326及其系列杂交水稻的选育与利用Ⅰ恢复系6326的选育及其特性[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5, 13(04): 416-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