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袁璟亚, 康厚扬, 王益, 钟美玉, 周永红.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人工合成双二倍体AFLP标记多态性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0(03): 267-271. |
[2] |
王益, 康厚扬, 原红军, 蒋云, 张海琴, 周永红. 普通小麦与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农艺性状和细胞遗传学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6(04): 405-410. |
[3] |
王永清, 汤浩茹, 邓群仙, 周光蓉. 樱花离体培养芽外植体的建立[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5(03): 341-344,387. |
[4] |
郑有良, 兰秀锦, 魏育明, 颜泽洪, 刘登才, 王志容. 利用黑麦异源基因选育大穗型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5(02): 166-170. |
[5] |
张晓龙, 孙东发, 冯宗云, 余泽良. 小麦F2杂种优势利用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5(02): 185-188,198. |
[6] |
侯远玉. 小麦品种间不同穗粒位粒数与粒重的变异[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5(02): 218-222. |
[7] |
蒋华仁, 陈本聪. 小麦AL型雄性不育系的恢保特点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5(01): 13-14,24. |
[8] |
何萍. 四川省凉山州小麦新品种(系)产量稳定性评价[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5(01): 15-17. |
[9] |
雷本鸣, 荣廷昭, 刘礼超, 倪昔玉, 潘光堂, 黄玉碧. 玉米改良单交种的效应研究Ⅰ.自交系48-2不同世代姊妹系配制姊妹种及改良单交的比较[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4(04): 541-546,626. |
[10] |
伍光庆, 彭卫红, 叶华智. 小麦种子受赤霉病菌侵染后醇溶蛋白质的变化[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4(04): 529-532. |
[11] |
兰秀锦, 王志容. 小麦抗穗发芽的鉴定及其灌浆过程中胚、种皮和颖壳三因素与籽粒发芽率的关系[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4(04): 533-536,570. |
[12] |
秦文, 吕秀兰. 特克多用于四种柑桔品种贮藏的对比试验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4(04): 561-564,631. |
[13] |
朱雪梅. 雅安小麦主要生态气候灾害类型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4(03): 343-345. |
[14] |
付体华, 任正隆. 普通小麦与簇毛麦的属间杂种及其双二倍性个体的形态学和染色体配对[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4(02): 171-176,170. |
[15] |
蒋开锋, 郑家奎, 文宏灿. 杂交早稻主要性状分析及高产育种探索[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4(02): 162-166. |